郭沫若用4字骂鲁迅,鲁迅加1字回骂,世人笑称,这便是老郭的一生-郭沫若用4字骂鲁迅,鲁迅加1字回骂,世人笑称,这便是老郭的一生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spao2:郭沫若:衣冠禽兽 鲁迅:才子加流氓
  • 冯云飞:况且,鲁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算是半个战友
  • 账号已注销:材料1:当时国内的后期创造社的几位新锐分子,冯乃超、李初梨等发表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等文章批判鲁迅;为了声援他们,郭沫若用杜荃的笔名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说鲁迅是封建余孽;作为反击,鲁迅发表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表达了对创造社的反感,称他们是新才子加流氓。 材料2:对于这一场论争,文学史上已经有过充分的讨论和正确的结论。双方虽然言词激烈而且影响很大,但毕竟属于新文化阵营内部的思想论争,而且鲁迅对左倾激进思想的批评后来也被大家接受。一些论者有意夸大论战双方的敌意,并以此就认为是鲁迅和郭沫若个人关系的交恶,那是不对的。 材料3:……郭沫若读后深感愧疚,对鲁迅“态度很鲜明,见解也很正确”的观点,表示“彻底佩服”,写了《疫苗的检阅》向鲁迅表示歉意,他说:“我自己究竟要比鲁迅先生年轻些,加以素不相识,而又相隔很远,对于先生便每每妄生揣测,就如这次的纠纷吧,我在未读到那篇万言书之前,实在没有摩触到先生的真意。读了之后才明白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的。因此我便感觉着问题解决的曙光。”这些都说明当时鲁迅和郭沫若是肝胆相照的。 总之,郭沫若和鲁迅1927年擦肩而过,也就再也没有见面交往的机会了。郭沫若流亡日本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才回国,而鲁迅却已于1936年病逝。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巨人和娇子的“失之交臂”,也就成了历史的遗憾。
  • Sense_of_Might:“例如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像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鲁迅
  • 双重全反击:郭沫若是真英雄。 网上流言蜚语,乃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跟着一帮人骂郭的,非蠢即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