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情景交融”,我们让郁达夫和朱自清PK一下【倪文尖】-“情景交融”还有不同类型,你意识到过没?【倪文尖】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小甜椒就似偶呢:老师上课的语言艺术值得作为新老师的我学习,谦虚、真诚、涵养,以学生为主体。另顺便说说我的拙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是如何认识老师提出的“从文本形式角度出发如何进行比较阅读?”课后习题的:一般而言,形式对立的是内容,从功(应)利(试)的角度来看,文本形式主要是指艺术手法,而实际上两篇抒情写景类散文的艺术手法大差不差,但仔细揣摩也有很大区别。突然想到八下课文《紫藤萝瀑布》和《一颗小桃树》,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篇都属于托物言志类散文,写法上来看前者比喻居多,后者拟人居多;前者写景抒情占主导,后者记叙为主。粗暴地拿出两篇文章再看时,才发现温儒敏教授的教材编写意图与倪老师该视频里表达的侧重点不谋而合。《一颗小桃树》的“阅读提示”最后一句话是: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这里在线求助倪老师和b站上的大佬们,你们有何高见?[干杯]
  • 换名字就像换衣服:文学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从语言内部可以考虑分析其韵味、节奏、语气(如果是诗歌还有一些平仄、韵脚之类的)等,风格越强烈的作家,其文字风格也越强,就像我们从鲁迅全集中盲抽一篇,读一读也能猜出来,那个节奏感、用词,是除了先生的思想之外最明显的防伪标志,比较阅读应该有这样的视野;再就是一些表现手法、修辞、表达方式等,我想举个例子,张爱玲和钱钟书都能把比喻用得出神入化,钱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风马牛不相及”,读上去亦庄亦谐,而张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更接近,想象空间足,张力极大,更犀利深刻,都是值得好好品味;倪老师还提到了一个,可以稍微跨学科(可以这样说嘛[喜极而泣]),利用绘画、电影,甚至音乐的艺术技巧作为文本分析的补充,写意画、长镜头、蒙太奇,这些表达绝妙,我作为学生真的喜闻乐见;如果是议论文本或者说明文本,还可以从段篇章如何进行结构构建的角度思考,并列、承接、转折、总分总、分总,好处是什么,可不可以替换等…
  • wode麻鸭:只记得中学时的教材上有《荷塘月色》,那都多少年前了,好像没有比较阅读的设计。倪老师这堂课感觉对学生写作还挺有启发的,如果当时我们老师也这样讲……好吧其实大家重心还是会在应试的议论文上的。
  • bustter:和王鼎钧老先生讲《前赤壁赋》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与”壬戌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下。“两个句子的比较差不多,字面意思没差,但虚词增强了表达。所以之前就和朋友谈到,文章要求气,要重视虚词,不是给学生很多的词语、材料,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味道来。
  • 迅哥很彷徨:有没有在现场的同学,请扣一,你的课后作业完成了吗[嗑瓜子]

http://acg.ibilibili.com/cms/yirenzhixi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