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论道_仰望星空 他们在思考什么-【眉山论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斗争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守一斋主:科学史说得很透,不过老师有一个地方说得不对,中国古代提出的天体理论不是简单的文艺构想,是有确切的计算的,最典型的就是周髀算经,其中有很丰富的几何计算,甚至有一些微积分的思想,这些计算的目的都是计算天体,不过这些计算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时间历法,以帮助农业生产,也就是今天讲的节气和阴阳历都是从这些计算和观察来的,只是说周髀算经没有往那个方向思考,古代中国人也有思考本质问题的,但是相关学说星星点点的,不成体系,谈不上成为学科,只能说有相关的思考,但是又流传在一些古老的技艺里面,如果今天去观察这些技艺,会得到许多在主流科学下容易忽略的模型 很难说传统中国人没有关于科学的思考,只是说没有总结成为体系,但是换一个方向来说,如果把生命作为问题的中心(是有灵魂的生命而不是物化的生命),很多东西又可以称之为一个学科,比如中医,如果非要起一个很工业化的名字,我愿意称之为生灵学科,更让人惊喜的是,这种生灵体系下,很早就注意到信息爆炸是会影响生命的运行的,有一套自洽的分析逻辑,虽然不是以数理的形式呈现,很多东西让人觉得只差临门一脚就能进步到数理科学的层次了
  • 皇陵都统卫:还有很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意义的历法相当于现代意义的天文学(也可以叫做数理天文学),而古代的天文基本相当于现代意义的星占学。一部中国古典历法体系如下: 步中朔:安排一年中节气、朔日、闰月等内容的计算与方法; 步发敛:主要包括二十四节气的补充计算,如某一节气距子夜的时间,或者某一节气距合朔的时间,还有一些物候的内容; 步日躔:在太阳运动速度和位置的求算,还有黄赤道度数转换等。 步月离:在月球运动速度和位置的求算,还有黄白道度数转换等。 步晷漏:主要计算首都及全国各地的昼夜长度及变化。 步交会:主要推算日月食发生时刻、持续时间、食分、方位等内容。 步五星:主要推算任意给定时刻五大行星的地心真黄经。 实际上这些才是历法的核心,而且古典历法体系从东周“古六历”到明《大统历》一脉相承,进步明显。现在的科技史学者也还在对各历法中的算法、算法的算理、天文意义与预测精度进行研究。 托勒密《天文学大成》最大的贡献就是运用本轮、均轮系统构建了地心说的行星理论。而我国在行星理论方面运用代数模型,自成一体,这里就直接援引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曲安京教授的论文《中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摘要节选: 在南北朝末期张子信发现行星公转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之前(约公元550年),传统历法仅仅推算行星的平黄经。从隋代刘焯的《皇极历》以迄唐代一行的《大衍历》,逐步完善并确立了行星中心差的修正模型。在边冈的《崇玄历》之后,进一步加入了太阳视运动之中心差的修正,从而在理论上考虑到了行星视运动的全部主要因素,为高精度的行星预测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中国对五大行星的预测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精度,这里援引文末曲安京教授的总结: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中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沿着一条明确的路线逐渐向真理靠近。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而不是革命的。与托勒密的行星理论的复杂程度相比,这个模型的简洁与精炼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12世纪末,伊斯兰学者将托勒密体系传入中国,但却丝毫没有对中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产生任何深刻影响的真正原因。
  • 风拂-ec:给拿陈老师家在德州说事的人一句话: 你试试在国外长时间工作22年不安家。
  • zhentou168:老师说的很简单,例子也很突出。从地心走向日心,其实就是参照物的不同,你可以看到太阳围地球转,也可以说是地球围太阳转,这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问题在于的是他的正确与否,而不是他需要的参照物。如果他正确,那么他的未来可期,如果他不正确,那么他走不远,从地心走向日心,到宇宙,其实就是在不断的修改进步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而如今的一些学者,他们不会自己去探索,而是寻着那些自以为成功的人去模仿,来让自己成功,他是成功了,但是成功以后的路还有没有他不知道,因为他没去思考过,如今的世界局势,大家都看在眼里,但对于那些学者来说,他看到的是他自认为或者是别人灌注给他的结果,而不是他探讨的结果,如果我们任由这些学者,那么我们只是走在其他国家的路上而已,比如USA。
  • 废柴的雨诚:真的感谢高中的物理老师。当时在学力学的时候,经常要转换参考系。举的例子就是地心说和日心说并不是对错的问题,因为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不合适。所以之后我们也能更加辩证的思考问题。后面自学洛伦兹变换也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