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政斯手书】三世一望 (谕·完整pv)-【历史同人·政斯手书】三世一望 (谕·完整pv)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欧阳支陌:老师这么会剪…再看还是头皮发麻啊啊……
  • 计芸:迄今这个视频已经被我看了十几遍了,震撼依旧不减当初。总想着要为它写一篇长评,又怕笔力不足,或是误会了作者的意图。反复纠结,还是想写。以下是个人愚见。 我的启蒙书是《大秦帝国》,我为六代秦王的抗争所感动,冥冥之中受了影响,连书法都最喜欢李斯的《峄山碑》。虽然书法界认为相对于邓石如等人的篆书,铁线篆的艺术价值不足,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正形的作用。但我依旧沉迷于他的精确,方正和刚直。 直到看到您的作品,“天命追,不随”那句使我呆立良久,终于明白了自己在追随的是什么。 反抗天命,事在人为。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曾相信只要得到所有的变量,便可确定未来。但我了解的生物学知识告诉我,生物依旧没有被人类研究到可以用计算机精确模拟的程度。(之前看到一个研究,大概是人脑中有量子计算?)所以一直对“天命”抱有一种暧昧不清的态度。“天命”能不能人为预测甚至改变?人在“天命”中到底占有多重的分量? 之前的我并未意识到自己内心其实是倾向于人定胜天的,所以格外喜爱秦那种做世人不敢做之事,改世人不敢改之命的决心;喜爱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李斯作为全国文字范本的《峄山碑》。 直到这个作品:秦文明和机甲文明的碰撞。在我看来机械就是人类真正脱离靠天吃饭,将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开始。而他们——嬴政和李斯,刚好有这个决心。所以两个题材的结合再合适不过了。 我并不在史同圈内,但前面的内容足以让一个圈外人感动。这种感动直到那幅显露出机甲内核的破碎兵马俑出现达到了顶峰。 是否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如果真的有现在的技术,会不会不一样? 无数的如果,无数的假设在我脑海中上演,又归于沉寂。 因为他们已经做到了那个时代能做到的最大变革:百代都行秦政法。 此时,便不必再执着于“天命”。 因为天命已为秦所灭。 PS:大抵是有些过度解读了(尴尬),但以上确实是这个视频带给我的思考。 PPS:老师打算过几年三次印刷吗?不管多久我都可以等的[脱单doge](第一次有买同人的想法结果没买到)
  • Lynnn-令:【重要通知】《谕》二刷已成团。 今晚(12.23)20:00开全款预售。不限量,12.31截止预售。所以这次拍到的大家都会有货,我们是拍多少印多少。 ⚠️169r(与一刷相同),包括透卡(赠品)和《谕》本体。 ⚠️运费自付(与一刷相同)。 ⚠️12.31号之后不再接受退款。 ⚠️12.31号后我们下印。预计40日之内发货。 ⚠️特典不再刷,12.31电子版放爱发电。 链接指路up同名wb。
  • 明天村口吃席:有种秦文明赛博机甲复苏的强烈即视感。有一幕,斯在外面,龙在里面,感觉那就是秦始皇陵,祖龙葬身之地,有更像是为了镇压某种不好的命运而进入皇陵沉睡。千年万年,沧海桑田,又重新迎回他。啊啊啊啊啊,玄鸟归那里真的太震撼了!
  • 錦尘缨绾:虽然还没有收到本,但是看手书也足够震撼了!天命玄鸟像是一句谶言,帝陵本身就充斥着百家争鸣的落幕时未来得及落地的意象,久而久之就在千年的陵谷沧桑里涂抹上层层神话的色彩。秦和机甲文明的适配度非常高,共同点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无情和刻薄,或者说是那些“非人”的部分,“符号”的形态。但陶俑也不过是更有分量的土灰,而政和斯,也有他们脆弱的部分,也许初见时的“此万世之一时”就注定了他们总会相遇,在万世里都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