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坏事的坏人反而大受欢迎,为什么会有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做坏事的坏人反而大受欢迎,为什么会有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拉布兰德:正常情况下,如果是身边的人,无论他做了坏事还是好事,都能很快地“刷新”我们对这个人的感受。今天某某上班摸鱼,明天他又加班到深夜,后天他又上班摸鱼,这些印象每一天都在变,因此我们能够很快地得到一个定时的反馈。 在这个前提下,身边的人我们可以通过他做好事和坏事的数量来判断他的品行,“数量”对我们的印象起着直观性的作用。 而那些距离我们较为遥远的人,我们就没办法通过这个方法判断了,因为人们是不会关注数量的。 比如: 某个人做了1000件好事-》他做了好事-》他是好人。 某个人做了1件坏事-》他做了坏事-》他是坏人。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数量被省略了,无论他做了多少好事,最后都等价于“好事”。无论他做了多少坏事,最后都等价于“坏事”,此刻,数量失去了意义。 然后,另一方面,“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好人做坏事,坏人做好事,这些都是抓人眼球的新闻,容易被传播与接收。这也就导致了好人做坏事被反复传播,坏人做好事也会被反复传播。 比如: 网友A:坏人做了1件好事 -》坏人做了好事; 网友B:坏人做了一件好事 -》 坏人做了好事; 网友C:坏人做了一件好事 -》 坏人做了好事; 网友D: 好人做了1000件好事 -》好人做了好事; 于是坏人做了一件好事被传播了3遍,好人做了1000件好事被传播了1遍。 重复而无趣的信息被压缩成一条,独特而新奇的信息被反复传播 刘翔的无数次冠军<两次奥运会退赛,也就是这个原理。 至于2018年突然流行起给刘翔道歉,实际上也是这个原理,刘翔的人设变成一个“坏人”,人们反过来发现这个“坏人”帮助中国得到了无数的冠军,新奇有趣,冷饭热炒,大众缅怀。 说到底,这个时代毕竟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都在不自觉地深陷其中而无法逃脱。 可以尝试着想象一下这个人,如果他是我身边的人的话,或者他做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会怎么想。 想象一下就会明白了,比如在夸赞民国时期的戴笠等黑帮大佬前,先想象一下自己被沉黄浦江是怎样的感受,你就能得出一个更为全面的评价。
  • 空条承4郎:不允许好人有一点坏 却欣赏坏人的那一点好
  • 煲饭仔:说实话,我不赞成这种人成为网红或者以自己的名气进行盈利,平常说说当个梗也就算了,但真要是他以此能盈利,我觉得不利于青少年的三观塑造,说实话,如果他能以此盈利,我的三观都要收到冲击[无语]
  • 星夜学者西里尔:弹幕里有人说:“这只是为了感谢他对鬼畜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已啊233。”然而,应该感谢的难道不是那些早期在茫茫的素材中发掘了他语言中可笑之处的up主们吗?他只是偷了电瓶,说了这些现在看来依旧荒唐的话而已。虽然不知道他在里面这段时间改造的如何,但是绝对不值得众人欢呼簇拥他出狱。甚至可以说,如果任凭他被欢呼簇拥着出狱,反而违反甚至破坏了监狱改造的目的和初衷。我说这番话不是站什么道德高地,而是但凡你有个人财产,就永远不应该为盗窃者无故开罪。换句话说,如果不想有朝一日自己的电瓶被偷,最好再考虑考虑欢呼送他出狱这事。
  • 中二の骚年_-_-:说实话,B站有的人玩梗太过度了,窃格瓦拉受欢迎我到现在都觉得匪夷所思(勿喷,个人观点)[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