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陈兵教授 三教一贯心性论-(儒释道)三教一贯心性论 | 四川大学陈兵教授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小鼹鼠一家:陈兵教授是理论+实修的大牛
  • 醉卧美人夕:三教合一历史上可以有,但是纯扯淡。
  • 月明沧海v:因果轮回,三界六道,就像中医所说的经络穴位一样,是存在于不同时空的物质现象,是修行获得天眼通才能发现的事实。但由于古今各国的修行者们所达到的境界不同,对神通开发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籍由各自的神通和智慧对于宇宙生命深层现象和规律的探索,深度,广度,和其表达方式,都各不相同。在没有佛教以前,古印度的苦行仙人们就已经通过禅修或神启,在不同程度上发现了因果轮回,和三界六道等非人众生的存在,并厌离轮回生死之苦,探求各自的解脱境界,并将此记载在他们的经典中,世代传颂。民众受其教诲熏陶而信奉因果,乐于供养出家修行者为自己积福,并形成了出家修苦行的出世文化,为后来佛陀出家苦行,彻底觉悟,并教导人完整的轮回真相和究竟的解脱之道,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佛陀教育的宗旨,并非如世间学问般仅服务于人的现世生活,所以佛对宇宙、生命的阐述,并不以发展科学文化为目地,而是通过介绍宇宙生命的深层境况,启迪和指引人们了知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所承受的生命痛苦(苦谛),发现并断除轮回中一切痛苦的成因——无明我执烦恼(集谛),仰慕超越轮回,永断生死,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涅槃(灭谛),精进修学能使人真正觉悟生命真谛,摆脱生死苦恼的正觉之道(八正道为主的道谛)。 就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要求阿难为主的弟子们在自己涅槃后,结集经典,教化后来无缘见佛闻法的人一起解脱,并亲自确定经首当说如是我闻,你说能了解到的关于释迦牟尼佛的一切,全部出自佛让弟子们记录的经律论三藏经典。 佛弟子的学习对象,皈依(归向和依靠的对象)只有三个 一,正觉者释迦牟尼佛,佛不出世,就无人宣示宇宙生命的真相,教人轮回和解脱的道理,所以他是佛宝。 二,佛对自己觉悟的解脱真理的描述是经,佛为弟子们能够断恶修善,三业(言行思想)清净,通过修行实现解脱的规矩是戒律,佛和菩萨们研究讨论经、戒深意内涵的话是论。经律论三藏涵盖一切佛法,是法宝。 三,由佛创立的出家僧团,他们和佛一样出世间家,出烦恼枷,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佛陀,修学并代表佛陀传播佛法,持戒修行的僧众,和僧人之品学兼优,修行有成的高僧明师,以及所有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这些佛教出世解脱的圣贤,都是僧宝。 佛弟子和非佛弟子,外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皈依不皈依三宝。 佛教,就是三宝组成的,世世代代持戒修行,弘扬佛法的教团,承载着佛的解脱教育。完整的佛教必须具足三宝,一个地区有三宝就有佛教,三宝缺一
  • 月明沧海v: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这四句佛陀宣说的话,称为「四法印」。「印」在此处意指确定真实性之印记。虽然一般认为这四法印包含了佛教的一切...... 如果我们能在四法印之上再发展善行,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佛教徒。但什么令你不是佛教徒呢? 如果你认为,并非一切(因缘)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无常,你认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恒常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贪嗔痴慢疑等)情绪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实在有某些情绪是纯然愉悦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缘起)现象都是如幻而性空的(因缘合和而生的事物皆无独立的自我主宰性、实在性和固定性,如梦如幻),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事物确实本具自性而存在,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认为(对缘起性空实相的)证悟存在于时间丶空间及能力的场域之内,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宗萨钦哲上师《正见》
  • 小鼹鼠一家:高人[保佑][保佑][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