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流量逻辑的胜利:公共媒体的自媒体化【新闻考古】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Tina不是天啊:从高中决定学新闻开始,就一直记得父母问过我: 你知道这个职业很辛苦吗? ——我知道 可能赚不了什么钱? ——我知道 也许还会有危险? ——我知道 …………然后义无反顾走到现在,无论是本科、研究生、工作,都在“媒体记者”的身份里兜兜转转……回过头来忽然在想,父母真的问过我这三个问题吗?可能一直以来我不过是在自问自答,拷问本心罢了
  • 能干的小火车:说到平衡采访、采访视角和出稿压力这个话题,我分享日本记者清水洁的纪实文学《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一个细节。作者自述在采访这个年轻女孩被跟踪狂杀害案件中,很多媒体找不到这个杀人犯和杀人犯身边相关的人,只得转而去突破受害者一方,以及这女孩的经历背景。而作者不想跟风做受害者这一方的采访,足足花了很久时间盯梢、突破、做看似无用功的找人,他的总编也允许他这么跟了,甚至不惜在事件最热的前期交白卷。这个细节可能行外人看看就完了,但只有一线社会记者才能明白,这种抉择要面对的是怎样巨大的截稿压力和同行压力,和担心自己最终做了无用功的焦虑。在这个故事里,“不想转而做受害者一方采访”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有魄力死跟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大概率是无用功。而清水洁叙述的还是十几年前纸媒时代周刊杂志一周一印的节奏,以如今的新闻战线的快节奏,这种截稿焦虑更是成倍放大,更不用说有时勉强说服自己去耐下心突破另一方,多等等多方回应和交叉信源,等来的却往往并非向好的进展,只能一声叹息。
  • ojokcctv:说实在的,劣币驱逐良币已经成为新闻行业的常态,毕竟没有人能和大多数人的天性抗衡,只希望互联网订阅制新闻能发展起来,这也是我能想到的唯一方法了。
  • 罗本小飞侠:2015年,刚上大学新闻理想高涨,第一堂课,新闻写作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到大三,这位总是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述新闻故事的老师辞职去互联网创业了。期间我知道了很多新闻人物,沈荩,梁启超,邵飘萍,林白水.....曾经还憧憬当一名战地记者。如今只能感慨我的老师转型的真及时啊,那些还在坚守新闻理想的人最值得我敬佩,可是我最羡慕的却不再是他们,有点儿可悲啊。流量把新闻包成了饺子,真相不再重要了,真香才是[妙啊]
  • 伏特加泡麦片:“当时就是觉得有意思就拍下来了,没想到就火了”

http://acg.ibilibili.com/cms/yirenzhixi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