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1)-【首都师范大学】人格心理学 (完整版)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乐隐者之山居:感觉慕课的东西不能算是系统的学习,很多心理学的都感觉和科普节目一样,讲得很浅,没什么原理性和知识点
  • IslalalaSev:INFP来观摩
  • 小鸿鹄啊呀:高中生偷摸来看
  • 牛建伟njw:严格来说,人本初是恶的,自私自利的,后来经过环境社会的教化才能遵守社会环境的规则,但是心理学家不应该用善恶来定性,形容人性。因为这是人的本能,没有这种本能,人也就不存在了。
  • 地龙竹子:我个人理解的佛洛依德的精神三部分,本自超,和儒道共同的人性论是这样的,儒家把人心行分为,禽兽(对应本我)←小人(庶人,愚人)←未发之中(明德,理,心学谓之天理,对应自我)→君子→圣贤(对应超我)。儒家是提倡君子的,提倡人性本善,其实这是隐去了人的生物本质的,原因在于人生物本质和禽兽无异所以儒家这种道德标准很高的思想流派不去提它,如果提其实用“欲”和“情”字,而认为“性”是善的,“性情”和“性谷欠”则是生物特征,所以后世儒家多提存天理灭人欲,而灭人性的说法则是把“道”看的比人性更重要的存在。 但是这里面儒家所谓的几个阶段是固定的也就是不动的,推崇君子像圣贤这部分是动的,这么做其实是严格默认人性本善导致,所以不善被直接称之为小人禽兽的行径。 但是从“道”的概念来推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既然道是动态的,人作为万物之一做为生物体也是动的,“心”(意识)自然要动否则就是槁木死灰路边之殍,但是荀子一系从“心”角度研究的过程中停留在了人的生物本质上了,从而多讲欲=性,荀子是凡人典型,他的 解蔽篇 中其实已经有了心学的雏形,只不过他在内视的过程中看到的是生物本质,其实他的主观如何是不得知的,只是从后来得出性恶论以及礼制之法反推他是“走了歪路”,而儒家其实对恶人也有善性(四心),君子也会有不肖之行故慎独等等言辞,其实证明“善恶”也就是“心”也就是“未发之中”是一个动态的,王阳明则望人从未发之中找到自己的善性,去(格物)欲情,故存天理去人欲,而这个“功夫”要怎样练成或者要多久呢?王阳明认为这是一生的“功夫”故知行合一,合本就是一的意思,我个人认为这里的一是全和终的意思,所以毕其一生做明明德(穷理)至善,之所以这样,谓弱者道之用,对于性善来说欲望以及从它洐生的行恶或为恶是强者,所以需要人类的意识体去用一生约束人这个生物本质,我认为后世儒道新儒和先秦儒道共同作成了一个道德标准很高的思想体系,意识活动取决于道德心理。从这点看以及语言表达文字表达的方面西方在人性认知层面低,所以佛洛依德的本我(禽兽)←自我(庶人普通人)→超我(君子),这里本我虽然我对应禽兽但是他们认为人类本身比动物高贵所以这个本我之禽兽其实是高于儒家所说的禽兽的,用小人←普通人→君子可能恰当,意识活动取决于利害关系。与其西方说中国是儒家文化根深蒂固,不如说是性善人格根深蒂固,西方是纵欲人格根深蒂固。

http://acg.ibilibili.com/cms/yirenzhixi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