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棵玉米,18世纪中国“内卷”进马尔萨斯陷阱,可别赖我-我,一棵玉米,18世纪中国“内卷”进马尔萨斯陷阱,可别赖我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ZRHovo:到现在以玉米为主食的地方都是少数,其中多还是喂养牲口和工业化用途,国民鲜食玉米数占玉米产量不到5%,算上做面粉的也不会高到哪去。喂养牲口和工业化在18世纪那种不求吃好只求温饱的时代,显然是少数。[doge]
  • 倔强的薇薇安:生产力上:多数制和高产作物 制度上:清鼓励开荒开垦 人口上:暴涨人口提供了劳动力维持农业经济继续扩张 外贸上:银贱钱贵 客观维持了中国国内工商繁荣 军事上:能打的都打了 能体面都体面了保证朝廷权威 皇帝:都不昏庸 强有力的维持朝廷政策的推进 1820前 正面buff全是叠满了
  • wangzhaoyi11:比起某种作物,康雍乾凭借前所未有控制力开展了一个多世纪的大垦荒吧,许多山区乡镇都是200年前强行住进人去的
  • s句复古风反反复复:后头看这几十年,实际上改善生活的只有技术的进步
  • 合成镜头:19世纪中期,玉米、番薯仅提供人均粮食占有量43.83市斤,能够养活2473万—2798万人,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即美洲作物不是刺激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就全国而言美洲作物发挥更大功用的时间在近代以来,已经错过了人口激增的阶段。至少在美洲作物的问题上,并非传统史学,而是量化史学把虚假的相关性看成因果关系。譬如2015年国家推出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若干年后,恐怕也会有人认为马铃薯是新世纪人口增长的主因,另外很多国人尤其是在北方,上代人的“玉米记忆”,恐怕很多也是来自1949年后中国人口形势更为严峻,人口压力一年高过一年。加之发展畜牧业需要大量饲料,逐渐确立了玉米在饲料中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粮食作物增产达到一定瓶颈的前提下,美洲作物值得被投入更多的关注,美洲作物确实也具有增产的潜力,在传统社会没有被关注的条件下都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如果精耕细作,产量必有提升,历史也证明了这点。第二个因素是,1955年国家把“增加稻谷、玉米、薯类等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又明确提出: “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要求增加31000万亩稻谷,15000万亩玉米和1亿亩薯类”,可见国家对于玉米、番薯的重视,除了水稻无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