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仅存一只的国宝巨鳖,靠越南摆脱灭绝命运?-最珍稀的动物全球仅存4只,有望摆脱灭绝命运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自告罪:想起了白鳍豚,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莫名其妙就一直期待能脱离濒危,可是现在基本灭绝了[大哭]
  • 野鹤居士:很感慨,几十年前,日本佐渡岛的最后几只朱鹮没有留下一只后代,而尚未过度开发的中国秦岭的朱鹮让这个物种重获新生;如今,相似的故事又重演了一次:中国最后的斑鳖繁育失败,而越南红河流域一些还没有严重破坏的地方保留了斑鳖最后的希望。还是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为野生动物留下栖息地,否则,当一个物种只剩下最后几只的时候,可能为时已晚。 另外,那段白鲟的视频的字幕是我加的。
  • 神族的巨像:总结: 1,全世界劳动人民都发扬了美食天赋,越南境内的斑鳖也快被吃光了 2,越南的斑鳖还有救,起码理论上有救,还有多个个体并有繁殖期雌性 3,越南的斑鳖可能是红河亚种,和我国的斑鳖可能不是一个物种 4,我们的长江斑鳖只剩一只雄性,已经没救了,越南的救回来也和长江斑鳖没啥关系了
  • 玄武魔王:龟类之中虽然鳖的进化程度是最为成功的,其繁殖效率和生长速度以及环境适用性都要普遍显著高于龟类。 哪怕斑鳖作为一种大型龟鳖来讲,在栖息地数量比起中小型龟鳖来说肯定不会那么高。但从古籍中对癞头鼋的描述来看,起码普通百姓还是能见着这么个东西的。那么至少在古中国时期斑鳖这个物种的种群还不会到罕见的程度。 其实那个时候,什么龟鳖的数量都很多。 哪怕放在几十年前,国内野外能轻易见到原生龟鳖的地方都大把,相信不少小伙伴都听父辈描述过以前龟鳖泛滥的场景,就拿我家乡来讲那个年代龟鳖就像蟾蜍青蛙一样在潮湿的地方和河塘随处可见、晴天都在岸边和水中倒木上成群晒太阳、雨天更是漫山遍野爬来爬去,各大村镇几乎全员吃和抓、但不知吃了多少年都没把它们吃完,数量虽少了些但日常还是能见到、农药来了之后才彻底绝种。你要想一下哪怕现在你把一个养殖场里的几万只龟鳖放生到一个山头上以野外那郁闭度你都找不到几个。而以前那种到处串的程度时野外龟鳖的种群密度得有多大。那个时候中国的原生中小型龟鳖类销往各大菜场的数量其实都是以麻袋运输、按盆存放、以吨计数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长江斑鳖绝迹是多方原因,我上面说过鳖是进化最成功的龟、以及根据古籍中常提的癞头鼋、还有几十年前国内龟鳖种群数量很健康的问题,让我认为长江斑鳖的灭绝一事、捕捉食用+污染破坏开发+环境气候变化等各类因素可能都占一些,古代中国温度是比现在要热不少的,哪怕放眼几十一百年前,中国的温度都和现在有明显不同,而长江斑鳖从被学者发现以来种群就一直不多见,一般像这类大型爬行动物,对温度的需求会比小型爬行动物更高,都会选择在气温更加温暖的地方栖息繁衍,很可能在被学者记录之前,长江斑鳖就因为气候的变化原因导致种群一直在缩水,一般大型鳖类更倾向于在流动水体栖息、以至于它更依赖在水质干净的江流生活(从斑鳖的种群分布是沿着江流就可以看得出来了,且从水质恶化会导致斑鳖身上出现溃烂的情况来看也可确定斑鳖对水质有严格要求)而长江再往南下的大型江流、距离上对斑鳖来讲实在太过遥远,斑鳖高度依赖大型洁净流动水体也导致无法往更南边温暖区域迁移。 而近代的环境破坏开发及污染还有捕捉食用更是将本就正因气候变化而缩水的长江斑鳖种群赶尽杀绝。 我有时候漫步在长江边上以及一些大型湖泊时,也会愣愣的看着水面,期待着一次偶然的相遇能让我见到还残存着的长江斑鳖漂头的场面,但终究也只能是期待。
  • 飯田釋LW:心里真的很难受,长江亚种的斑鳖可以说是敲上灭绝的印章了,我是太湖原住民,生在斑鳖原产地,去过鼋头渚,戏过太湖水,现在的太湖,湖边常能看到漂浮着被放生的中华鳖的尸体,只能说这种湖水基本没有存在大型龟鳖的可能性了,长三角地区现在现在的环境已经完全不适合原生的中大型动物生存了,或者说是根本已经没有了,我生在这片土地,却与它擦肩而过,儿时河边还能见到红眼的树蛙和龟类,听老人讲,以前小河里还遍布水獭,我深感震惊,一直以为水獭国外才有,没想到离我这么近,但也离得这么远,相隔了几十年,但哪怕不吃肉,那时村里的人看的水獭还是会选择鲨了,砍下爪子,说是挠一下能治鱼刺卡喉咙,家家户户都有水獭的爪子,但河里早就不见了水獭,等疫情结束了趁着最后一只斑鳖还存于世,想拿着相机去上方山把它给记录下来,等我老了给后辈们看,至少这片土地上,它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