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教授说温铁军教授-李毅教授说温铁军教授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安藤棕熊:根本不是一个高度,温时常骂政策限制农民搞农业,为啥?因为他知道政策不变,平了村下一步就是平镇,上面的人懒政怠政,不因地制宜,就只会把城市发展那套往下搞,搞不懂就限制农民,逼着农民没收入只能往城镇跑。他是想通过发声让社会思考,不要一刀切。就像做古建筑保护,推平了再想复原就难了。有价值有特色的要保留,确实没特色没前途的才应该集约。
  • 早睡的小土豆和马铃薯:个人提出一些疑问以及不同意见,希望李毅教授或者持相同观点的人指教。 1、18亿亩耕地需要的劳动人口数据从何而来?如果按照5000万算,意味着平均每人需要耕种36亩耕地,除非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否则根本实现不了。但是大规模机械化只适合平原地区,不能机械化的山地丘陵怎么办?另外,机械化对人有技术和知识要求,但是中国农民还没有这种技术和知识水平。 2.多少耕地够完全城市化的中国人消费?农民的对粮食和蔬菜、肉的需求,大多是自给自足,粮食和菜是自己种的,猪是自己养的。如果9亿农民绝大多数上了楼,他们的粮食、菜、肉该从哪里来,现有的需求恐怕是要翻倍的。 3、传统农民脱离土地之后干什么?9亿农民,不全都是快死的,还有50多岁的,60多岁的,还要活好几十年,他们死之前干什么?怎么养老? 盲目的城市化不可取,大规模的农业集约化也不可取。温铁军教授的生态农业是理想化,不是所有农村都是生态环境优美的,可以建设成新农村的,但是他毕竟存了顺应农村本来发展规律的思路。中国太大了,一刀切万万要不得,只能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三农问题,要多下去走走,多为农民想想。农民在网络上的声音小,但是人数不少,他们为中国社会发展做的贡献也够多了,农忙的时候扛起锄头是农民,农闲的时候放下锄头是工人。目光短浅,只知道多挣点钱;文化低微,不懂得什么剥削和压迫。但是我们学了知识的,要存良心,不能让中国农民总是那么倒霉。
  • 黑夜1133:李毅太莽,金灿荣有点龟,王文太假温铁军皮袋子里藏铁椎,李肃喜欢吹牛B![呲牙]
  • 牙牙学语725:省流:温铁军说的是真问题,开的是不是毒药方,我不知道。
  • 好人残念:看了李教授说的,还是跟温老师说的有重合的地方的一点,就是土地集约化。 温老师考虑更多的是过度城市化后城市对人的承载能力问题(就业压力、生活保障,买房问题等),所以不推崇完全城市化,而是相对“低成本”的乡村生活,把公共服务覆盖到乡村去,把城市化带来的大问题分解成多个乡村的小问题来解决。期间也会涌现出一批有当地特色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教授主张的是乡镇城市化,这在过去多年里面是一个趋势,之前几十年打工赚钱了多半会先回家里盖房子,往后一点的多数会到乡镇买房子。但是根据我观察到的,进了乡镇了并没有平村还耕发生,而是大多数土地都还荒了。(地形原因影响太大) 还有就是,美国意义上的农民其实更接近与农场主,我没有去美国实地看过,只是通过视频看到一些很大片的平坦开阔地,可能类似于四川盆地那种适合大面积机械化耕种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美国农场都是这样的。 不管是土地集约化也好,还是说土地以村为单位股份化也罢。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问题上,土地集中起来依然是搞传统农业?那人均下来依然是不够看的,又总不能每个村只剩一个人来成为这块地的主人吧? 全部进城又将面临一个问题,那么多人上哪儿工作?住哪儿?每个月的物业、水、电、气、米、油、盐从哪儿来?靠传统农业的土地产出不太可能支撑得起这些消费。 各种方法都可以试一试,反正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条件在哪儿摆着。 有些穷山恶水的地方,该平就平掉好了,不能搞一刀切让人困死在那出不来。 有些大平原适合大规模耕种的就别平了拿去种钢筋混凝土了,搞搞土地集约什么的,提产增效,解放劳动力去做一些其他的产业赚钱,粮食保障还指着这些地方呢。 最后就是,有一块地是让我能够有底气对老板说“给这么点干这么多还要唾面自干,还不如回家种地”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