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阿力木木:这课上的真好呀!我在听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会跟着一起笑一起想。而且我觉得学生之所以能如此畅所欲言,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用我们平常所谓“表演”来概括,这一定是和李老师平常所做的尊重学生,平等交流等工作离不开的。而且我深深觉得这堂课上的实在太有必要,太自然了。我很感慨于李老师说的,很多公开课设计的很精巧,教师总是在想法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自己设计好的问题中,让学生配合老师,而实际上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让老师配合学生,变课堂上“为教而教”的过程为学的过程。而点评中主持人老师所说的“要求教师能敏锐地找到切入点”,实际上要求教师对教材有充分深入的理解见解,全方位“鉴赏”过文本,“吃透”文本,才能做到如此敏锐,准确地切中“入点”。还有,语文课应该要潇洒一点,自然一点,“语文要生活化,生活要语文化”也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在教教材上很大一部分内容时,尤其是那些古哲先贤的作品时,总会让学生“木若呆鸡、无动于衷,心猿意马,行尸走肉”,这其中是不是也有让语文太过于脱离生活的因素呢?现代信息化社会,这种语文生活化的切入点实在太少、太难找了。但还是那句话,“有心人天不负”,自己还是要更加用心才可以。我很喜欢李老师说的最后那句话“真正懂得爱情的人才会有诗意的人生”。我希望我以后上的语文课能尽量生活化,让学生“活起来”,能尽量平等用心一点,我上的公开课不那么僵硬,让我配合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配合我;能给学生多一点精神上的撼动,而不只是知识的堆砌。秋安。
  • 薇子的小屋:这是一节很精彩的课,作为一名语文师范生的我深受启发。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看到同学们积极活跃的讨论,看到李老师灵活运用了他的教学机智。语文学科强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个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李老师的教学让我深切思考了学生观的问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老师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而绝不是控制学生,掌控学生。的确,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既让老师感到轻松又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去与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怎么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希望等到将来我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语文老师时,我可以以李老师为目标,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
  • 阶前大梧叶:听得很享受,这个课的完成度很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