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元首的愤怒2018高考

AID:
CID:
视频图片:
作者头像:
弹幕地址:
视频描述:

热门回复:

  • 穷哥们儿废废:元首你要是到河北省来可不容易考😂我16年文科640分,我爸加中国政法和南开的群问640分大概够吗,群里别的省的家长说你640能上清北了,然后我爸说我是河北省的,清北文科至少670😂所以我就来中国政法了
  • 有话好说别开腔:我今天看了一下2017年的各高校录取人数,地方主义相当严重。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地区。拿清华北大举例,这两个学校2017年录取了在北京500多名学生,北京高考人数6.6万人,同年河南省86.8万人高考,录取了199人,山东省、四川省均有五十万人以上参加高考。只录取了300人左右,安徽省49,4万人高考,录取了234人。其他重点本科高校也有类似情况。但因为北京高校多,很多人低分确实能上个不错的学校,这样一来是否就丧失了选拔人才的意义。毕竟高考只看成绩,一个人的品德和其他素质也无从考量,素质教育是否成了空谈,反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情况。而未来是否有可能出现全国一张卷,统一分数线,不搞地方分配名额的情况。大家各凭本事。此外,河北省今年高考分数奇高,700分以上157人算上加分的有168人,按照去年的分配比例来看,预计将会有不少人无缘清北。
  • 人有眼目明见万象:语文课上。 鲁迅写下:哈哈。 语文老师:好!实在太好了!第一个“哈”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苦笑与无奈,第二个“哈”字,笔锋一转,作者意图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给读者,警惕国民,必须清醒,冲破旧制度的枷锁。而句末的句号,则运用得出神入化。句号表示结束,作者用简单一个句号,便充分强烈表达出要结束旧制度的想法。 鲁迅写下:老师,你有问过我是怎么想的么? 语文老师:棒!真的太棒了!作者用“老师”开头,说明其对文化的敬畏,也符合作者弃医从文的选择。而一句“你有问过我是怎么想的么”,一语双关。一方面是对社会的拷问,对社会压迫底层人民表达强烈的愤慨;另一方面,则是对麻木的国民的责问,责问人们为何从不敢说这句话。提醒国民要保持思考独立,保持质疑的精神,切勿人云亦云。也照应了开头,强调文化力量的可贵。这种找不到任何瑕疵的写作手法,值得大家学习。 鲁迅写下:有病! 语文老师:对!说得太对了!作者用铿锵有力的两个字,用近乎呐喊的语气,精辟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问题所在:有病!社会病在腐朽落后,国民腐朽在麻木昏睡。这也为作者后来写《药》埋下了伏笔。前后呼应,滴水不漏,天衣无缝。 鲁迅写下:呵呵。 语文老师:绝!真是太绝了!作者用尖锐冰冷的笔调,精简又准确地表达了对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以及阿Q们的控诉。所谓谈话止于呵呵,因此这二字也表明作者在必须改变社会现状和人们麻木思想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坚决而果断。好文! 鲁迅写下:...... 语文老师:高!相当的高啊!面对这个病态的社会。千言万语,汇成一串省略号。看似什么都没讲,但又可以看作讲了无数话。并且,作者在表达自己态度的同时,又给与读者想象的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对社会的看法。这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人人独立思考,才能不麻木,才能救社会于危难......
  • 丶无足鸟:23号:前面天台的球迷麻烦让让,江西考生来了;26号:前面江西考生让一让,湖南考生开了。
  • 3methylxanthine:不知道这里有多少高考完的学生,一个大学毕业的师兄想说点话。成绩出来了,肯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我刚进高中时基础很差,当地教育质量也不行,班主任说“你努努力考三本没问题”,明明是一句鼓励的话却听得我眼泪都想落下来,我这个人不认命,三年玩了命学,考上了实验班,这时我踌躇满志,然而命运给我开了个玩笑,当年安徽数学变态,全省均分60多,所以我数学炸了,我记得当年在电脑上看到成绩时,脑子一下就懵了嗡嗡作响,连哭都没哭出来,因为已经石乐智了[星梦手记_弃疗]。这时的我是绝望的,复读班都报好了,我觉得老天在玩我,给我不存在的希望。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以超投档线一分进了一个重点一本(嘛虽然也不是什么好大学吧[2233娘_汗])到了大学里我松懈了,专业课挂了一半,面临退学,我在懊悔和绝望的心态中变得抑郁,有一天晚上我踩着阳台的栏杆,想着要不要往下跳,我在恐惧中想到了爹妈,明白了为了亲人也得好好活下去,我用了大半年走出抑郁,然后重修课程,在自习室一天五瓶咖啡,挂的科目都以高分通过了。